糖友做好這3點,保你餐后血糖達標!
12月5日
除了藥物治療,使餐后血糖達標的手段有3個。
餐后高血糖會增加很多糖尿病并發癥的風險,除了心血管疾病外,還會增加視網膜病變、頸動脈內膜病變、心臟病變、癌癥、以及老年人認知功能受損等風險。
因此控制好餐后血糖對糖尿病友來說非常重要,那么糖友怎樣做可以使餐后血糖更平穩呢?
除了藥物治療,使餐后血糖達標的手段有3個。
1.飲食干預
餐后血糖水平直接受飲食的影響,因此對于餐后血糖的控制,合理的飲食干預是最重要的。
合理飲食包括以下4點:
1)控制總熱量的攝入,預防肥胖。
2)主食粗細搭配,米飯或粥里面加一些粗糧或雜豆有不僅能夠降低混合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數,還助于增加各類營養素的攝入。
3)選擇低血糖生成指數的食物或食物搭配,蔬菜類、豆類及其制品、奶類及其制品、肉蛋類、魚蝦類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數較低,糖友每一餐至少包含以上一種食物,有助于平穩餐后血糖。
4)規律飲食,糖友應該合理安排進餐次數,至少一日三餐,容易發生低血糖的糖友還要另外安排加餐,注意加餐的熱量要算入每天總的熱量當中即可。
2.運動干預
運動對于糖尿病友的意義不同于健康人,對于糖友來說,運動是作為一種治療糖尿病的手段。
糖友運動需要長期堅持。適合糖友的運動有散步、慢跑、騎自行車、游泳、爬山、太極拳等,另外無論什么運動,糖友都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量力而行,剛開始適合低強度段時間運動,逐漸過渡到中強度長時間運動。
單次運動可以促使葡萄糖直接被肌肉攝取,還可以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促進葡萄糖轉運到細胞中進行利用,從而降低血糖。而只有長期規律的運動才可以保持長期的胰島素敏感性,使得血糖更容易控制,從而有助于延緩糖尿病病情,預防并發癥的發生,節約用于治療糖尿病并發癥的巨大開支。
3.控制體重
糖尿病的根本原因是胰島素抵抗,胰島素敏感性降低。而引起胰島素敏感性下降的第一個罪魁禍首就是肥胖。肥胖的糖友如果減輕體重,可以顯著改善胰島素抵抗,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從而降低血糖。
減輕體重的方法就是要控制總熱量的攝入,增加總熱量的消耗,即通俗的“管住嘴、邁開腿”。
但糖友需要注意,千萬不能過度的限制自己的飲食,這樣容易導致低血糖、饑餓性酮癥等糖尿病并發癥,反而對身體不利。
要想控制好餐后血糖,飲食干預、運動干預和控制體重三種手段缺一不可,糖友需要重視起來。另外飲食和運動兩者不可相互代替,雖然兩者都能改善胰島素抵抗,但是兩者作用環節、作用機理不一樣,不能相互代替。
糖友注意,在控制好體重的基礎上,飲食和運動兩者結合,控制餐后血糖效果更佳。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