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后的2月24日,原定開庭的姚策養母許敏一家起訴醫院的案子延遲開庭,關于延遲的原因,則是該案疑點太多。2月25日,姚策養母@江西九江許敏?在微博發長文細述心路歷程,并決心查明真相。關于案件本身的社會爭議,在沒有確鑿的證據之前,我們不做主觀的評判。接下來春雨君僅就本案當中的一些醫學問題進行科普解釋,比如乙肝究竟會不會遺傳?什么是大三陽、什么是小三陽?乙肝患者身上為什么會有“小紅點”?乙肝患者是否一定會發展為肝癌?乙肝是國家法定乙類傳染病,不是遺傳病。但是,母嬰傳播是乙肝的重要傳播途徑。乙肝的傳播途徑有血液、母嬰和性傳播。如注射毒品,不正規的紋身、紋眉、穿耳孔、割雙眼皮,共用剃須刀和牙刷,與感染者進行無保護性行為等都存在乙肝和丙肝的感染風險。此外,攜帶病毒的孕產婦可將病毒傳染給新生兒。需要明確的是,日常生活、工作、學習接觸不會傳播乙肝病毒,和這類患者的正常接觸,如握手、擁抱、吃飯、共用辦公用品等無血液暴露的接觸都是安全的。在我國,母嬰傳播是乙肝的主要傳播方式,占30%~50%,多發生在圍生期(孕婦圍繞生產的一段特殊時期,指自懷孕第28周到出生后一周),通過乙肝病毒陽性母親的血液和體液傳播。目前國內外普遍認為,接種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是阻斷乙肝病毒母嬰傳播最有效的方法。如果不接受母嬰阻斷,乙肝媽媽所生的孩子60%在兩年內可感染上乙肝病毒,而e抗原陽性的媽媽所生的孩子95%在一年內表面抗原陽性。其中,我國1992年開始推廣乙肝疫苗接種,所有寶寶出生后都會注射;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上市時間要稍晚一些,約在1999年。單用疫苗阻斷母嬰傳播的保護率為87.8%,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聯合免疫阻斷母嬰傳播的保護率為95%~97%。

乙肝“大三陽”是指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乙肝核心抗體陽性,乙肝病毒DNA復制活躍,具有很強的傳染性,需要及時治療,避免密切接觸。而乙肝“小三陽”是指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體、乙肝核心抗體陽性,大多數是由乙肝“大三陽”轉化而來,傳染性相對較低。在母嬰傳播中,如果孕產婦是乙肝“大三陽”,則新生兒乙肝病毒陽性率會明顯高于乙肝“小三陽”產婦分娩的新生兒。因為“大三陽”產婦的傳染性更強,病毒復制更活躍,因此對于乙肝“大三陽”的患者,不建議進行母乳喂養,也應盡可能避免進行口對口哺乳及親吻等親密接觸。

而病毒復制和有傳染性并不能說明肝臟病變嚴重,因為乙肝病毒并不直接損害肝臟,它們藏在肝細胞內,只有當人體免疫功能啟動并攻擊乙肝病毒時,才會損傷肝細胞,稱為“免疫損傷”。所以不管是“大三陽”,還是“小三陽”,患者體內的免疫功能都處于一種“耐受”或“麻痹狀態”。圍產期及乳幼兒期感染乙肝病毒者,因機體免疫機能未成熟,雖然病毒在機體中不斷復制,表現為“大三陽”,但對肝臟的損傷通常較輕,有相當一部分被感染者,特別是30歲以前完成“大三陽”轉化成“小三陽”者,病毒可長期或終身與機體“和平共處”。肝病患者身上的“小紅點”,很可能是蜘蛛痣。蜘蛛痣是類似于蜘蛛形狀的“小紅點”,痣體中心為圓形或近似圓形的形狀,痣體周圍分布有輻射型的血管分支。如果用鉛筆尖或火柴頭壓迫中間隆起的紅點,可使蜘蛛痣及其周圍分枝消失,去除壓迫后蜘蛛痣又現。蜘蛛痣與體內雌激素含量的增加有關,常見于肝病患者,健康人也可能出現(如孕婦,約10%~15%)。其中肝病患者是因為肝臟功能不足,對人體分泌的雌激素“滅活”作用減弱,使雌激素在體內的滯留增多,血液中的雌激素水平上升,對小動脈血管有增大和擴張作用,因而出現蜘蛛痣。蜘蛛痣出現的部位主要在上腔靜脈分布區域,常見在面部、頸部、肩胛、胸部、前臂、手背、手指等處,以面部、頸部及手部最為多見。蜘蛛痣的數量不等,少者僅見一個,多者十幾個,甚至幾十個,據報告在一個病人身上找到35個蜘蛛痣,也有一名肝硬化病人被發現184個蜘蛛痣,更有人報告在一個肝硬化病人身上找到1580個蜘蛛痣,分布全身。不過,由于健康人身上也可能出現蜘蛛痣,因此不要一見到蜘蛛痣就認為是肝硬化或慢性肝炎,要結合其它臨床表現和化驗室改變來綜合分析。但如果蜘蛛痣較多,或原來的小蜘蛛痣變大了,則需提高警惕,并及時就醫。遺憾的是,目前乙肝還沒有完全治愈的方法,但抗病毒治療可以成功地控制感染。在慢性乙肝感染者中,有15%~25%會發展為肝硬化或肝癌而過早死亡。在世界范圍內,約80%的肝細胞癌病例由乙肝感染造成。

慢性乙肝治療的目標是最大限度地長期抑制病毒,延緩和減少肝臟失代償、肝硬化、肝癌及其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改善生活質量和延長存活時間。因此,如果是乙肝病毒攜帶者(肝臟功能正常,肝臟活檢組織學無明顯改變),應每隔半年或一年復查一次乙肝病毒學指標和肝功能,年齡大于40歲者則應同時復查肝臟B超和甲胎蛋白,做好醫學檢測。雖然乙肝病毒攜帶者通常不需要藥物治療,但日常生活習慣對身體的影響十分重要。乙肝病毒攜帶者要保證足夠的休息睡眠時間,不可過度勞累,否則會增加肝臟的代謝及負擔;日常生活應避免飲酒、劇烈運動、熬夜等損傷肝臟的行為。如果是乙肝患者(肝臟功能不正常),則要進行乙肝病毒的藥物治療,用藥最少不低于6個月,以用1—2年為好,通過治療把人體內的乙肝病毒控制在非常低的水平,發生肝硬化、肝癌和各種肝衰竭的風險就會大大降低。[1]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J].實用肝臟病雜志,2020,23(1):后插9-后插32. 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0.01.044.
[2]馬麗娜.阻斷乙肝病毒母嬰傳播的研究進展[J].醫藥前沿,2019,9(36):10-12.[3]熊輝,孫彥,楊梅.乙型肝炎“大三陽”與“小三陽”患者血清中HBV-DNA定量、肝功能檢測結果分析[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7,14(1):123-125.[4]王振坤.說說蜘蛛痣[J].肝博士,2019(05):44-45.[5]張小冬.正確認識和對待乙肝血清標志物大三陽和小三陽[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7(12):147-148. DOI:10.3969/j.issn.1671-4695.2008.12.116.[6]譚瓊.中青年乙肝病毒攜帶者的健康需求及護理[J].安徽醫藥,2004,8(4):303—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