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上皮內瘤變應該如何治療
(一)治療
1.治療原則
近代對cin的治療策略是趨于保守,原因為:
①cin和早期癌的綜合診斷水平提高;
②宮頸癌的發生,發展經歷較漫長的時間,有10年左右;
③有20%~50%的不典型增生發生逆轉或自然消退;
④絕大多數cin病灶局限,保守性治療一次性治愈率高達90%左右;
⑤原位癌的5年生存率為100%,但至今國內外對cin的處理尚存不少爭論。
(1)cinⅠ級及宮頸spi是否治療,意見不一,cin自然轉歸的研究提示級別低的cin有高的自然逆轉率,多數與低危的hpv感染有關,進展為癌的機會極少,近年認為cinⅠ級是一種不穩定狀態,對這些最早的癌前病變應采用隨診觀察,不予治療(jordan,1989;舒儀經,1995),反之,不少作者認為cin患者都應進行處理,而不論其與病毒及分型關系如何,主要從宮頸癌防治角度出發,應持積極態度而給予適宜的癌前阻斷治療。
syrjaen(1987)主張spi的處理應與cin相同,醫科院腫瘤醫院結合文獻和自己的經驗,認為對以下情況可采用保守性治療:
①宮頸濕疣合并cin;
②與高危型hpv(16,18,31,33,45…)有關的cin Ⅰ;
③病變范圍大,又無隨診條件,或精神緊張拒絕觀察者,必須指出切勿采用過分積極的治療方案。
(2)對cin Ⅲ級采用保守治療,分歧較大:國外文獻中報道保守性治療的失敗率較高,ostergard(1980)報告用冷凍治療cin Ⅲ級的失敗率達39.0%,benedet等(1981)報告用冷凍治療后有浸潤癌的發生,故認為cin Ⅲ級不宜采用冷凍治療,另有作者研究343例cin Ⅲ級錐切標本,99.7%的腺體累及深度<3.8mm(anderson等,1980),這不僅給保守治療提供了依據,同時又提示治療需達一定深度,才能得到充分治療,文獻中屢見保守治療cin Ⅲ級的報道,一次性治愈率達77%~96%(表3).
然而鑒于以下原因:
①cin Ⅲ級進展到癌的機會明顯增多,65%以上的重度不典型增生可發展成原位癌,18%~36%的原位癌進展為浸潤癌。
②cin Ⅲ級常與早期浸潤或浸潤癌并存,診斷水平的差異可能導致診斷不充分而漏診。
③cin Ⅲ級經保守治療后需密切隨診,而國內多數患者來自農村,缺乏長期隨診條件等。
因此,對于已無生育要求的cin Ⅲ級者,全子宮切除是最好的治療選擇。
(3)宮頸錐切術用于原位癌的治療,迄今仍有不同看法,國外較廣泛采用,但文獻中多數報道錐切術后復發率高于全子宮切除術后,demopoulos等(1991)報道96例cin Ⅲ采用宮頸錐切術,切緣陽性率達39.6%,術后8周行子宮切除術,38.5%有殘存病灶,parson(1978)報道錐切后殘余或復發癌為3.2%~9.1%,coppleson等(1992)收集13位作者的資料,術后殘存病灶達12%~60%,chang曾研究172例宮頸錐切后子宮切除的病理標本,發現錐切邊緣陽性和殘存病灶的發生率,在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hsil,包括Ⅱ,Ⅲ級)中分別為18.6%和23.3%,殘存病變在錐切邊緣陽性中的比例顯著高于邊緣陰性者,分別為84.8%和10.1%,可見錐切治療原位癌是不徹底的,并有遺漏浸潤癌的可能,近年也有不少報道傳統錐切術(ckc)成功地治療宮頸原位癌(mohamed等,1997).
綜上所述,cin的治療也應遵循個體化原則,治療方法的選擇主要取決于cin的級別,病變范圍,年齡,生育要求,醫療條件及醫師的經驗等,總的治療對策為:對cinⅠ,Ⅱ級,采用冷凍,激光等局部治療;對cin Ⅲ級,國內以手術切除子宮為主,國外有主張采用局部治療者,對年輕,有生育要求,病變范圍小的cinⅠ級患者可以隨訪觀察,而對病變局限,年輕,有生育要求或要求保留子宮的cin Ⅲ級者可行錐形切除。
局部治療cin的效果主要與下列因素有關:
①cin級別,病變大??;
②治療深度;
③整個轉化區是否被去除;
④合并反復或持續hpv感染(尤其高危型hpv);
⑤頸管是否受累;
⑥治愈標準,隨診時間,醫師經驗等。
因此,采用局部治療需注意以下幾點:
①治療前必須詳細檢查,準確診斷,并須排除浸潤癌;
②治療前應做ecc檢查;
③月經干凈后5~7天后進行;
④宜在碘染,via或陰道鏡直視下治療;
⑤治療達足夠深度,不應少于4mm,治療范圍應包括宮頸的全部病變(以超出病變3~5mm為宜),整個轉化區及頸管下段;
⑥治療后應長期隨診,包括細胞學,陰道鏡和病理。
2.cin常用的治療方法
(1)冷凍治療(cryosurgery):冷凍治療cin的文獻報道較多,cinⅠ,Ⅱ級的治愈率可達90%~97%,而cin Ⅲ級的治療效果較差,80%~90%,但也有報道達96%(levine,1985),coppleson等(1992)統計15位作者的治療結果,總治愈率為83.5%,其中cinⅡ,Ⅲ級的治愈率分別為91%和77.8%,說明隨cin級別的增加治愈率明顯下降。
冷凍治療簡易有效,冷凍最大的優點就是沒有電灼所產生的疼痛,治療深度與電灼一樣,也可達3~4mm,不過,少數病人因為需要重復治療,尤其在行深部治療時仍會感覺不舒服,可能是子宮收縮的結果,richard等人以及其他報道最多的16位作者,都認為用冷凍治療所有的cin,失敗率為1%~8%,其中cinⅠ是零失敗率,值得注意的是,失敗后再次冷凍治療可減少cinⅡ的失敗率到3%,減低cin的失敗率到7%,冷凍所采用的冷煤,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或一氧化氮(nitrousoxide),結果都是一樣,惟治療時,壓力不能低到40kg/cm2,與子宮頸接觸的探頭(probe)部分,除了中間呈乳突狀外,四周應該是4~5mm寬,同時,為了均勻及快速冷凍,探頭部分可抹上一層薄薄的水溶性潤滑油,則更為理想。
一般認為冷凍治療宜用于病變局限的cinⅠ,Ⅱ級,為提高治愈,減少復發,冷凍治療需注意以下幾點:
①根據宮頸形態及病變范圍等選用相應的冷凍頭,應以覆蓋整個病灶為宜,冷凍頭端應涂一薄層水溶性潤滑劑作為介質,提高穿透性,增加與宮頸的均勻接觸,使溫度迅速傳遞。
②冷凍劑用co2或液氮,溫度在-75℃以下,壓力是冷凍成敗的重要因素,必須始終保持在3.92×106pa(40kgf/cm2)以上,以保證冷凍能力,探頭周圍要在1.5~2min內形成保持4~5mm厚度的冷球。
③應用兩次即兩個凍融期,以達到較好療效。
(2)激光治療:bellina和poleshchuk等于20世紀70年代應用co2激光治療婦科腫瘤,80年代國內外文獻報道治療cin的效果,towensend(1983)比較激光和冷凍治療cin(各100例)的結果,失敗率分別為11%和7%,coppleson綜合文獻一次治愈率為76%~98%,上海醫科大學婦產醫院報道用激光治療cin 220例,轉常率為65.5%,高于其他療法,復發率為5.8%.
激光一般都在陰道鏡下操作,所放出的能量由點狀光束釋出,并由組織吸收,除可摧毀組織并可將其蒸發,激光的觸煤也是二氧化碳,連續的治療比斷續的治療效果要好,深度可達5~7mm,惟治療時不可用易燃物品,例如酒精,消毒劑等,此外,治療時產生的煙霧可用吸管吹掉,讓視野更清楚一些,除了有組織破壞較深的好處之外,激光至少有兩種壞處:比電灼,冷凍還要痛,這是深部組織破壞后的必然現象,也因此而出血較多,依parashevadis等人的報道,總失敗率是5.6%(119/2130),在40歲以上病人以及cin Ⅲ的失敗率最高,達75%,cinⅠ最低,為7%,所有的病人在激光治療2年后有3位發現有侵犯性癌,此外,townsend和richard報道100位病人用激光治療,另100位病人用冷凍治療,失敗分別為11及7人,表示沒有統計學上的差別,因此他們的結論是,既然這兩種方法的治療結果都一樣,就可考慮用于門診,方便病人最不痛又可省錢的方法,就是冷凍和電灼。
激光治療具有操作簡便,治療精確,組織愈合快及并發癥少的優點,20世紀90年代有作者采用co2光導纖維傳輸激光的報道,操作靈便,并可進入內腔治療,baggish等(1985)應用激光切割和氣化綜合治療cin,治愈率達97%,對分娩影響甚少,有學者曾用激光錐切治療473例cin,隨診5年以上,治愈率為96.6%,復發率為3.4%,認為激光錐切適用于頸管刮術陽性,陰道鏡檢查不滿意,cin面積大,35歲以上及拒絕保守治療者。
(3)電凝治療(electro coagulation diathermy):國外不少報道用電凝治療cin,在美國,歐洲和澳洲一開始便很普遍,以后延及世界各個角落,對cin的治療效果,因為電灼治療深度可達3~4mm,應該毫無疑問,對cinⅠ和cinⅡ的治療,幾乎也沒有失敗的報道,但極少數cinⅡ潛藏cin Ⅲ甚或侵犯性癌,因此在治療前應該仔細檢查,包括陰道鏡甚至切片,以及必要時的子宮頸擴刮術(dilatation and curettage,d&c),對cin Ⅲ,治療失敗率約13%,零期癌有無腺體侵犯者沒有區別,chanen與rome報道人數最多,達1734人,所有病人(cinⅠ~cinⅢ)的失敗率只有3%,都在門診進行,只有少數病人需要深部電灼,才足以破壞較深的病變組織包括腺體,需要麻醉藥,可能需要住院,至于可能發生的子宮頸狹窄(cervical stenosis),其實很少,惟在深部電灼后發生的可能性比較高,不妨在電灼的同時行子宮頸擴刮術,可以減少此副作用的發生,優點是治療面積較廣,深度可達3~4mm,治療效果可達90%~95%,chanen和rome(1983)報道用電凝治療cin 1864例,其中2/3的病例為cin Ⅲ級,一次治愈率為97%,但電凝不宜過深,否則會引起疼痛和術后出血,故治療時常需麻醉。
(4)宮頸環狀電切術(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或轉化區大環狀切除(large-loop excis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zone,llftz):leep由法國學者cartier(1981)首創,是一種新型電切療法,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外陸續報道采用leep術治療cin,alvarez等(1994),messing等(1994)對錐切,激光和leep三種方法治療cin 110例進行隨機研究,結果提示leep具有快速簡便,廉價,并發癥少,便于門診治療等優點,近年對leep的診治指征,切除范圍和存在問題進行了較多的臨床研究,結合文獻和經驗,認為下列指征較為適宜。
①leep術的指征:
a.leep作為診斷方法的指征:
a.細胞學為ascus或agc,陰道鏡檢查無明顯異常者。
b.細胞學或陰道鏡檢查懷疑hsil.
c.陰道鏡檢查不滿意,細胞學異常者。
b.leep治療的指征:
a.持續cinⅠ無隨診條件者,或cinⅠ伴高危型hpv感染。
b.cinⅡ.
c.cinⅢ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有報道leep治療宮頸原位腺癌的復發率為29.0%,故原位癌尤其是原位腺癌不宜用leep治療(widrich等,1996).
②leep的治療范圍及效果:leep術的錐切范圍應超過宮頸病變外1mm,深度7mm,頸管深度15mm左右,若用于cinⅠ或asc時,宮頸深度和頸管深度均為4mm即可(卞美璐等,2000),leep治療cin的治愈率為89.4%~93.3%,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7%~14.1%,主要是術后出血。
③leep術存在的問題:leep這一新治療方法的應用時間較短,存在不少問題,如leep能否作為排除浸潤癌的診斷方法,是否適宜于原位癌的治療,熱損傷是否影響錐切邊緣組織的病理評估,治療不足或治療過頭等等,文獻報道不一,尚待進一步探討。
(5)宮頸錐切術:是國內外常用的傳統治療方法,歐洲曾廣泛用于cin的治療,但因不少作者報道錐切術后殘存病灶及復發率高,又有一定的并發癥,因此多數學者主張應嚴格掌握錐切的適應證,在年輕未育的原位癌患者的治療中仍有一定地位,此外對病灶局限,拒絕或不能耐受大手術的cin Ⅲ級者,亦可采用錐切術。
錐狀切除尤其適合重度cin和cis,既可診斷,又可治療,顯微侵犯癌中如果只有極少的侵犯,也都可以考慮錐狀切除,此手術經過陰道,若把切下的子宮頸倒過來看呈圓錐形,故又稱錐狀切除或圓錐切片,手術時子宮頸的轉換區(transformation zone)即鱗狀上皮和柱狀上皮細胞交界處一定要看到,而宮頸管擴刮(endocervical curettage)的標本必須沒有癌細胞,為了做好這個工作,通常先暴露子宮頸,先用沾有生理鹽水的棉棒將子宮頸表面的黏液洗干凈,最后用4%醋酸均勻涂在子宮頸上,醋酸與上皮層病灶所產生的蛋白凝結而呈白色,切除部分的邊緣就得涵蓋所有的白色地帶,因此形狀不一定是圓形,切口以病灶為準,當然需要多留些邊緣,就是邊緣不能有殘留病灶,在陰道鏡引導下做這個手術最好,惟一般臨床醫師如果事先已有良好的陰道鏡檢查結果,手術時候能用醋酸協助范圍的測定,切下足夠的邊緣,當可減少殘留病灶和復發,圓錐切下來的標本邊緣仍有癌細胞的時候,需要第二次切除,因為在有問題的邊緣偶爾會有侵犯癌,我們另外的建議是,可以先做抹片,如果抹片結果正常,可以先觀察,除非是有子宮頸狹窄影響了抹片的結果,才做第二次切除。
由于錐狀切除一定合并做宮頸管擴刮手術,因此可使用麻醉藥物,全麻,局麻均可,可使用深度鎮靜劑,時間為15~20min,手術用的刀片種類很多,如電刀,一般刀片以及激光刀,無論在止血,病理判讀上,都幾乎沒有太多的差別,對比較常見的出血問題,電灼確實有很好的止血效果,手術結束前,若在傷口再放上一片止血網(surgicel)或泡沫膠(gel foam),則止血效果更好,相反,用子宮頸上下的上皮向內口并將四周包起來的縫法(sturmdorf suture),止血效果一般,目前,這些合并癥已不常見,錐狀切除后可能引發子宮頸狹窄以及子宮頸閉鎖不全(incompetent cervix),則更是少見,至于切除的邊緣不易判讀的cin病人,如果在手術后第一年抹片都正常的話,效果良好,以后出現不正常抹片的幾率只有0.4%,kolstad等人在追蹤做了錐形切除的795例原位癌(cis)5~25年后,發現復發原位癌僅有2.3%(19/795),侵犯癌是0.9%(7/795),bjerre等人的原位癌復發率則只有0.6%,侵犯癌為0.6%,依臺北榮民總醫院的統計(1998),775位原位癌追蹤5年以上,原位癌的復發率為0.25%(2/775),侵犯癌為0.13%(1/775).
環形切除(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在20世紀90年代風靡一時,是錐狀切除的另一種方法,在可以見到子宮頸的轉換區后做一個環狀切除,一般深度可達5~8mm,也具有診斷和治療效果。
20世紀90年代后文獻中將傳統的宮頸錐切術稱為冷刀錐切(ckc),在重視生存質量的今天,觀念的更新和技術的提高,使人們重新認識到冷刀錐切在cin診斷和治療中的價值,目前ckc的臨床應用增多,已成為cin患者的一個重要治療手段。
為減少錐切術后復發,錐切術時應強調以下幾點:
①宜在碘染,via和(或)陰道鏡下進行。
②切除范圍包括陰道鏡下所見異常病變,整個轉化區,全部鱗柱交界及頸管下段,切除寬度在病灶外0.5cm,深度至頸管內口以下,一般2.0cm左右。
③錐切標本須作詳細的病理檢查,尤其是標本邊緣和錐頂組織,檢查有無殘存病灶。
錐切術后的近期并發癥主要是出血(5%~10%),遠期并發癥有宮頸管狹窄,宮頸內口松弛,以致發生晚期流產或早產等。
(6)全子宮切除術:是宮頸原位癌最常用而徹底的治療方法,在癌前病灶,尤其是cinⅡ及cin Ⅲ,已經不再想生育的人,或者合伴有其他子宮,卵巢和輸卵管疾病者,譬如良性腫瘤,通常都會做子宮切除;若合并有以前比較常見的子宮下垂(uterine prolapse),則多半會從陰道做全子宮切除(vaginal hysterectomy),針對原位癌,kolstad等人提出的報告,238位接受子宮切除病人中,長期追蹤5~25年的結果:復發率(原位癌)1.2%(3/238),侵犯癌2.1%(5/238),與錐狀切除比較,雖然有數字上的差別,但是沒有統計學上的差別,跟bjerre等人(3729人)的看法在統計學上幾乎一樣:子宮切除后原位癌的復發率0.9%,侵犯癌0.3%.
至于手術,為了減少復發,以往醫師都會多切除部分上陰道,creasman和rutledge等人在分析861位病人后,強調沒有這個必要,他們認為子宮頸原位癌的復發與切除陰道的多少無關,按各作者所分析人數的多少列在下表以供參考(表4,5,6).
對已無生育要求或中,老年的cin Ⅲ級患者,全子宮切除術也是優先選擇的治療方法,但對是否同時切除部分陰道仍意見不一,greasman及rutledge曾研究發現原位癌的復發與陰道壁切除無關,主張不必擴大手術,parson等(1978)強調切除適當的陰道壁,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復發的危險,但人們注意到“高危原位癌”的問題,認為多個腺體,深層腺體,頸管高位及淺層病變廣泛,多中心性癌變,特別是最易波及陰道上段,對這類所謂“高危原位癌”的處理,單純子宮切除顯然不妥,施行筋膜外擴大全子宮切除或次廣泛子宮切除較為適宜。
(7)放射治療:凡有手術禁忌證或拒絕手術的原位癌患者,采用單純腔內放療即可。
(8)原位腺癌和腺上皮內瘤變的處理:由于對腺癌的自然發展史不甚了解,對acis和cign處理的報道也很少,但最近幾組研究值得引起關注,poynor等(1995)報告28例acis錐切標本中40%有殘存病灶,錐切邊緣陰性者有43%復發,總復發率達47%,其中13.3%為浸潤癌,提示acis具有多病灶特點,常與浸潤性腺癌并存,kenned等(1996)報道細胞學診斷無明確意義的不典型腺上皮細胞(agus),77例中至少4%有浸潤癌,13%有癌前病變,其中1例在4個月內發現腺癌,作者認為對這些“高?!被颊咝柽M一步評價,包括陰道鏡,頸管刮術和內膜病理檢查,azodi等曾報告40例原位腺癌的治療結果,冷刀錐切,leep和激光錐切術后宮頸管內切緣陽性分別為24%,75%和57%,對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作者推薦ckc評價原位腺癌以排除浸潤性腺癌,此外,對錐切活檢邊緣陰性和ecc陰性的原位腺癌,也主張采用Ⅰ型子宮切除術,對acis和cign的處理目前尚無一致意見,鑒于其特有的生物學行為,宜在仔細檢查,全面評價,準確診斷后給予與cin不盡相同的恰當處理。
(二)預后
richart曾指出cin的異型程度越高,累及上皮厚度越深,發展為浸潤癌的可能性越大,反之級別低的cin逆轉到正常的機會越多,cin有三種轉歸:
①消退(或逆轉);
②持續不變(或病情穩定);
③進展(或癌變).
1.cin轉歸相關因素
(1)hpv型別:有研究提示hpv型別是cin轉歸的相關因素(richart等,1987),持續高危hpv感染發生宮頸癌的危險性增加250倍,campion等(1986)對100例cinⅠ級隨診2年余,高危hpv 16,18型陽性者,56%進展為cin Ⅲ級,而低危hpv6型陽性者,僅20%有進展。
(2)cin程度:隨cin級別的增高,發展到浸潤癌的幾率增加,大體上cin有15%可發展為宮頸癌,其中cinⅠ,Ⅱ,Ⅲ級發展到癌的危險性分別為15%,30%和45%見表7,mill等(1992)報道cinⅠ,Ⅱ,Ⅲ級進展到浸潤癌的危險性分別為正常婦女的4倍,14.5倍和46.5倍。
(3)年齡:隨年齡增長,cin病變的逆轉率下降,mill等發現35~39歲cin患者的總逆轉率為77%,40歲以上則為61%.
(4)其他:如cin的干預治療,隨診時間等。
2.關于spi的轉歸
多數學者認為spi具有與cin相似的臨床和生物學特性,目前對spi的轉歸雖有爭議,但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幾組報道提示hpv也有三種轉歸,且與hpv的型別有關,rome和chanan等(1987)報告259例未治療的spi,隨診18個月,其中16%有進展,39%持續不變,45%消退,syrjanen等(1987)報道宮頸細胞學診斷hpvⅠ的513例中,25%進展為cin,60%持續不變,14%消退。
3.宮頸原位癌的轉歸
多數認為原位癌可進展為浸潤癌,僅少數自然消退或經活檢后消失,也有作者認為原位癌不會自然消退,mcindoe等(1984)報道300例未治療的原位癌,隨訪10~20年,轉浸潤癌率分別為18%和36%,楊學場等(1992)觀察了69例拒絕治療的原位癌患者,其中26%在平均5.2年內發展為浸潤癌。